當DRP成為災難:那些年我們在復原計劃中踩過的坑💥

當DRP成為災難:那些年我們在復原計劃中踩過的坑💥



DRP(災難復原計畫)本該是企業的最後一道防護網,但當它失靈時⋯⋯你可能連求救的機會都沒有。這不是危言聳聽——去年光是亞太地區就有超過60%企業在真實災難演練中「陣亡」,更有公司因此賠上九位數營收。今天我們不談理論,只說血淋淋的真實故事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


【第一章】那個用Excel管理DRP的男人,後來怎麼了?📉

2019年某天,新加坡某跨境電商CTO在鏡頭前笑得很自信:「我們的災難復原系統全寫在共享雲端文件裡。」直到某個颱風夜,他們同時遭遇AWS東部區域當機+總部淹水+物流系統被駭的三重打擊。

現場還原:
✓ 凌晨1:23 監控系統發出第一個警報
✓ 1:47 工程師群組開始瘋狂tag「誰有最新DRP文件權限」
✓ 2:15 有人發現文件最後更新日期是2016年
✓ 3:02 創始人決定手動重啟十五年前用過的備用伺服器
✓ 天亮時,98%客戶資料永久消失

事後檢討會爆出金句:「我們以為『災難』就像電影裡的外星人入侵,沒想到先來的是梅雨季。」
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第二章】你以為的備份,其實是場昂貴的自我安慰🎯



東京某新創支付平台曾炫耀他們的3-2-1備份原則:3份副本、2種媒介、1個異地。直到勒索病毒同時加密所有備份磁帶,他們才發現驚人事實——過去三年根本沒人檢查過磁帶機是否正常運作。

更諷刺的是, 破產債務重組分別 :「每次稽核都直接跳過備份驗證環節,因為...太耗時間。」這間估值破億的公司,最終花了47天手動重建資料庫,市佔率直接砍半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第三章】演習變預言的黑色幽默劇場🎭


香港某銀行每年花200萬港元舉辦「末日演習」,直到某次金管局的突襲檢查揭開驚人真相——每次演練劇本都完美避開真實風險場景。更糟的是,應變小組成員名單上有三位離職員工和兩隻辦公室貓咪(後者出現在茶水間輪值表)。

當天最經典對話:
稽核員:「為什麼選擇模擬彗星撞擊總部的場景?」
風控長:「這樣比較不會傷到同事感情...」


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第四章】那些DRP專家不會告訴你的殘酷真相🔍

1. 80%的雲端備援失敗發生在「最後一公里」傳輸階段
2. 混合雲環境的平均復原時間比預估多出14倍
3. 員工在壓力下會忘掉72%的標準作業流程
4. 法律追訴期可能比你的備份保存期限還長

某醫療器材商在火災後才驚覺:雖然系統有異地備份,但合規文件的正本全鎖在燒毀的保險箱裡。他們花了八個月與各國監管機構周旋,期間被迫停售主力產品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第五章】與災難和解的十二道陰影💡

1. 每月做一次「隨機毀滅測試」:拔掉任何3%的系統組件
2. 建立「災難角色扮演」制度:隨機指定員工作為臨時指揮官
3. 在備份鏈中加入人工斷點:強制練習手動恢復程序
4. 為關鍵系統製作「紙本逃生包」:包括密碼表和物理接線圖

韓國某車廠的真實案例:他們在備用機房故意擺放1990年代的舊設備,強迫工程師每年練習在原始環境下操作。結果去年供應鏈攻擊事件中,這群「復古老手」竟比自動化系統早兩小時完成切換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

【最終章】當失敗成為最好的老師📚

孟買某電信商在經歷大規模服務中斷後,意外發現最可靠的備援系統竟是——客服部門手寫的客戶投訴記錄本。現在他們要求所有高階主管每季親自接聽客服電話,因為「真實世界的災難預警藏在用戶的髒話裡」。

這不是要你否定所有科技手段,而是要記得:最好的DRP永遠帶有人性溫度。下次當你在會議室裡爭論預算時,不妨想想那個颱風夜裡找不到備份鍵的CTO——他現在改行開潛水用品店了,而且堅持所有教學手冊都刻在防水石板上面。